近年来,荆门市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养殖。继小龙虾、中华草龟、中华鳖之后,青蛙养殖逐渐盛行。荆门市金满蛙类生态养殖家庭农场在稻田里养青蛙,为我市农业生产探索出一种可以推广的生态高效种养模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学时学的佳句时时勾起童年的回忆。
可现在就算走进田野也很难听到蛙声。6月29日,记者在东宝区栗溪镇胡畈村2组荆门市金满蛙类生态养殖家庭农场里,再次看见课本上描述的情景。
远远望去,一片田块被纱网围罩着,田块上面的纱网搭在支架上,整块田被纱网罩得结结实实。还没走进,此起彼伏的蛙声就传入了耳朵。
走进一看,和别的青蛙养殖基地不同,田里不仅养着青蛙,还长着翠绿的秧苗,四周水沟里以及漂着的几块木板上聚集着数不清的幼蛙,它们有的在抢食,有的在水里碰撞着、翻腾着、游动着。
靠近纱网,也许是动静太大了,幼蛙纷纷跳进水里躲了起来,留下一波涟漪,吵闹的基地突然安静下来。
“青蛙其实挺胆小的。”荆门市金满蛙类生态养殖家庭农场农场主刘祖金对记者说。
说起刘祖金,荆门本地养青蛙的人几乎都知道,据说他是荆门最早一批养青蛙的养殖户。
50多岁的刘祖金经历非常丰富:当过家电维修工、养过羊、喂过猪、种过香菇,还养过蟾蜍。
2011年,刘祖金听说养蟾蜍赚钱,就尝试着养了600多只。“养蟾蜍主要是取蟾衣,它们都是晚上蜕,我就守着,特别折腾人。”由于养殖规模不大,销售并不如预期的好。
养蟾蜍不行,那养青蛙呢?决定转行。原本要提供给蟾蜍吃的大量幼虫也有了着落——给青蛙吃。
2012年春,刘祖金投入5000元,尝试着在两三分田投了近8万只蝌蚪。由于技术不过关,青蛙成活率不高,再加上蛇、老鼠、白鹭的偷食,一年后留下来的青蛙,还没有当时投入的种苗多。
2013年,刘祖金四处取经,先后到湖南、四川等地拜师学艺。回来后又投入1万多元,将养殖面积扩大到0.8亩,当年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卖了200多公斤青蛙。
“当时特别好销,国庆节前后就能卖完。”刘祖金说。
2014年,尝到甜头的刘祖金再投入1万多元,将养殖面积扩大到1亩,当年卖了近500公斤青蛙,成本也收回来了。
随后,刘祖金的养殖规模逐年增加。目前,刘祖金的农场里,有稻蛙种养基地15亩,有1个成蛙越冬大棚、1个幼蛙池。
在养殖过程中,刘祖金发现青蛙喜阴,所以在田里种上水稻。种上水稻后,青蛙可以吃稻田里的虫和虫卵,这样水稻不用打药,稻米的品质格外好。
“养青蛙必须水源好,养殖基地内两边的水渠最少0.8米至1米宽,深0.4米,长度不限,中间种水稻,3米宽,在边上隔段距离放些稻草,让青蛙上岸后好找地方。”刘祖金说。
青蛙除了住得要好,吃得也不能马虎。刘祖金用自己饲养的虫子加上专用饲料喂养青蛙。
刘祖金说,从蝌蚪到青蛙的转变期死亡率最高,这个时候的青蛙怕晒、体质弱。针对这些特质,他反复琢磨,并“对症下药”:如果发现青蛙体质弱就加强照看、注意饲养;天冷了吃不到食,就设投食台,引诱它们上投食台吃饲料;为防止鸟、蛇等天敌,就编织“天罗地网”,为青蛙撑起“保护伞”。
通过一步步试验,刘祖金掌握了青蛙养殖的每一个环节,现在成活率在50%以上。
“青蛙的产量很高,一亩田能产1000公斤左右。”刘祖金说,养殖半年就可以上市销售,市场价格为36—40元/公斤,再加上稻谷收入,除去成本一亩田的纯收入近万元。
“以前走在田间地头,总能听到成片的蛙声,现在由于农药化肥的施用、人为捕杀,几乎听不到蛙声了。”刘祖金说,“我既想把青蛙养殖发展成一个产业,同时也想通过养殖把青蛙保护起来。”
目前,刘祖金计划流转周边土地扩大规模,同时发动周边农民一起养蛙,并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种苗、统一销售,让大伙都富起来。
“现在人们对食品的要求是绿色、生态,将来青蛙在这方面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刘祖金坚信,用生态方式种养出来的农产品会更加受市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