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明朝诗人郭敦在《飞蝗》中这样描述蝗虫。自西周以来,蝗虫之灾历朝都有记载,蝗虫吞食农作物,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是农民最讨厌的飞虫。而现在,在柘城县惠济乡代口村,原本让人厌恶的蝗虫却成了农民马红新的致富“香饽饽”。
近日,记者一行刚走进代口村就看到一排白色的大棚,这些大棚有2米高。与一般蔬菜大棚不同的是,这些大棚上面覆盖的不是塑料布,而是透气的纱网。在大棚出入口处装有拉链,每个大棚都如同一个巨型蚊帐。马红新告诉记者,自己养殖蝗虫的兴趣来源于在手机上看到的一篇介绍蝗虫美食的文章。就是那篇文章开启了他养殖蝗虫致富的创业之路。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马红新立即到山东去考察养殖蝗虫的方法。“去山东那边,一边考察一边学习,感觉养殖蝗虫前景确实不错。”
听说马红新要养蝗虫,村里的不少村民认为靠养害虫发家是异想天开。但善于反方向思考问题的马红新却认为,别人都不看好,证明是冷门,也许就能赚大钱!
2018年年初,马红新流转了十几亩田地,建起了蝗虫养殖基地。马红新说:“养殖蝗虫,很多村民反对。但我下定决心做下去,我看养殖蝗虫的成功率很高,投资小、见效特别快,这比养猪、养羊有前景。”
马红新介绍说,在他小时候蝗虫满地都是,但是现在却越来越少。这是因为蝗虫对环境、对温度的要求很高,一般来说,在棚里养,要保证棚内的温度高于25摄氏度,土地绝不能被污染。同时,还要在养殖过程中确保周围的草木不被污染,更不能打农药上化肥。
别看蝗虫的个头小,食量可不小。马红新介绍:“养两个棚的蝗虫,最低得种植一亩地的草,蝗虫一顿要吃两大捆草。蝗虫到快产卵的时候还要加点麸子,蝗虫长得特别快,一个半月就成熟了。从幼虫到成虫出售,一个半月就可以上市了,因为蝗虫全部喂青草和麸子,一点农药不沾,是纯绿色食品。”
今年是马红新第一年养殖蝗虫,但总体效益已经让马红新备受鼓舞了。马红新说:“在餐桌上,蝗虫是高蛋白食品。在药店,蝗虫还是中药。蝗虫养成后,如果想省事,有人专门收购;如果想多赚点,就零售给饭店。一个棚一茬能卖一两千元,我这养了十几个棚,一茬能卖两三万元。一年最少能出四茬成虫,经济收入确实不错。”
看第一年养蝗虫的前景不错,马红新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把蝗虫产业好好地经营下去。马红新还致富不忘乡邻,乡邻想养殖的,他不仅供应幼虫,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现在代口村很多村民开始学习马红新养殖蝗虫,昔日的害虫如今正成为代口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