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海南第一个罗非鱼加工企业投产,2009年,岛内加工企业多达36家,达到顶峰。历经十年洗牌,现稳定在20余家。
这期间,企业家们创造出许多罗非鱼产业神话,从20年前一年被台商抽佣金200多万元,到现在年出口总额3亿美元。
巨大的跨越,凝结着岛内企业家勇立潮头、艰苦创业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海南政府职能部门放下身段,带着企业走出国门找订单,精心扶持产业的服务意识。
20年来,海南加工企业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在国外市场站稳脚跟,让50多个国家的客户吃顺了嘴,舒坦了胃。
回头看,加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20年,过程艰辛。
走出国门 20年前举步维艰
1989年,浙商带头在海南养殖罗非鱼之初,就懵懂地走向国际市场,这是“被逼”的:海南人喜食深海鱼,不喜淡水养殖鱼,更难接受冷冻鱼片;销往内地,加上交通费用,价格总是高于广东货。
那时候,海南还没有加工企业,从池塘里把鱼捞上来,整条冻一下,就能上架销售了,都是接近于零加工的初级产品。
1999年,海南第一家罗非鱼加工企业投产,后面接二连三地建起一批企业。溢华、果蔬、泉溢、泉涌四家公司,迅速成为加工界“四小龙”,也是最早在岛内成立的企业。
人生地不熟,想进军国际市场,谈何容易。
最初,只能向手握订单的台商“交学费”:出口一磅罗非鱼,台商抽佣两至三美分。“四小龙”中效益最好的一家,一年就被台商抽走200多万元。
然而,细琢磨,台商完成的是商业最核心的环节——促成交易。在海南企业家看来,这份钱应当出!
大家讲诚信,重口碑,总是如约交付白花花的银子,台商在海南赚得盆满钵满,也开始满世界传播海南企业良好的商业口碑。
很快,胆子大的企业家自己跑到美国,参加西海岸渔博会,想抢些订单。
说起企业家初到国外找订单的艰辛模样,海南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秘书长韩雪峰难掩唏嘘,不由得感叹当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大连与青岛一批企业开始为美国代加工海鲜,企业内部负责贸易的业务员,自然积累了不少订单。在展会上,他们成了国内企业争相邀约的对象,“都想请几位吃饭,套近乎拿订单。吃饭地点被高度保密,提防着同行,保护不多的订单。”有一次,宴请地址被发现了,二三十位同行蜂拥而至,把人家包间外的楼道都站满了。
想当年,真是土包子。加工企业刚起步,对国际市场要求的鱼片规格、冰衣厚薄、鲜鱼速冻根本不懂,企业家还处于摸索各个国家口味喜好的阶段。
这时候,政府出手了。
政府官员 抹下面子帮企业“卖鱼”
2000年,原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成立,首任厅长江泽林下令:官员要放得下面子,渔业官员要帮老百姓卖鱼!
就在当年,时任厅市场处处长的覃学友带着企业家前往美国、欧洲参加渔博会,帮企业找订单。“刚刚走到国际市场,人家更相信政府官员,那时候参展特别累,一站一整天,要找机会宣传海南,宣传海南的罗非鱼。”
跟在政府身后,初出国门的企业家感觉安全、踏实。接到订单后,严格按订单要求生产,逐渐积攒起自己的商业“朋友圈”。
也正是从2000年开始,带队出国参展,成为海南渔业部门一项常态工作,美国波士顿渔博会、欧洲布鲁塞尔渔博会是全球两大知名展会,海南罗非鱼每年必到。“最多的一年,我们厅与省商务厅带了40多位企业家前往美国。”回忆当年杀入商场的经历,让覃学友最动情的是前往青岛参加“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海南省每年必到,国际订单越来越多。
2010年后,带队参展转由海南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承担。“政府一直带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10年时间帮企业打下了好底子。”该协会会长、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荣杰描述了近十年来,海南企业在青岛参展的盛况:
在青岛展会上,海南从来都以省之名组团参展,也是唯一能组团的省份。全海南的罗非鱼加工企业悉数到会,将展会当成行业盛宴。“我们最初集中在一个展区,后来参展的企业越来越多,慢慢形成海南一条街,阵势大,气场爆棚。即便展会门票200元,海南一条街年年被挤到水泄不通。”
青岛展会,越来越多的海南企业得到订单,打响品牌。在这里,海南很多企业家与自己合作已久却从未谋面的进口商相见,在“原来是你”的问候中,相谈甚欢。
时过境迁,20年前,海南企业跟着政府走,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现在,企业家们出国谈订单,就像村里人到县城逛街一样,早就自由行了。他们开始跟着市场走,在一张张订单中,倒逼自己生产出国际顶级标准的产品。
这些产品加工得有多精致,单从海南罗非鱼加工形状举例,就能管中窥豹。
海南罗非鱼出口最多的是浅去皮鱼排。鱼排,也就是一整张罗非鱼片。
然而,美国人不吃鱼皮,发往美国的产品,必须是全去皮,鱼肉间要留一道血线,这叫深去皮留红鱼排;
中东国家要求留尾浅去皮;
欧洲人要吃超深去皮后的纯白肉鱼排;
带皮鱼排受全亚洲市场欢迎;
“别小看这些细小的差别,每一种产品都能敲开一个国家的大门,这是企业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后的推陈出新。”韩雪峰指着一袋浅去皮鱼排,提醒南海网记者注意鱼片表面呈现的鲜红色,再对比欧洲市场超深去皮后的纯白色鱼片。一深一浅间,是收放自如的精加工技艺。
企业请“门神” 两台美国原装检测仪价值700万元
海南翔泰是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也是海南最大的罗非鱼加工企业,生产车间内随处可见食品级的生产细节。
进车间,过程很繁琐。先是换装,全身被包裹到只留一双眼睛才作罢。再经过五六道消毒程序,趟过及膝消毒池,才能进入。
五月中旬的一天,南海网记者趟进车间时,看到一幅大场面:
20条生产线马力全开,四五百名刀手蓝衣蓝帽包裹严实,正在飞快地切割鱼片。放眼望去,几百把斧形刀片,游刃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的罗非鱼,鱼的体重准确在500克-800克间,切割刀手多是年轻的小伙子,他们刀法娴熟,贴着鱼尾自下而上随骨形走刀。据说,海南罗非鱼刀手,比国外机械自动化生产线取得更精细。
7秒,一条罗非鱼被剔干净,举起鱼骨架迎光看,呈透明状,上面不挂一丝肉腥。这样的刀法保证罗非鱼带皮出肉率达41%,去皮出肉率达36%。经过十几年的技艺打磨,这已成海南罗非鱼加工业的行规。
车间对卫生管理“严格到牙齿”,专门有一支队伍随时负责抽查卫生,他们会被授权随时随地检查一切食品接触面——刀、手、围裙、工作台。
“只要开工就不停地在抽检,生产班组每30分钟要维护一次卫生,对工作台进行消毒。”
这只是表面,更严格的检测在后台,对罗非鱼药残检测,是海南加工企业最舍得投入的成本。翔泰公司新近购置了两台美国原装进口检测仪,学名叫“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价值700万元。这两台检测仪,成为翔泰检测中心一大波仪器中的大块儿头。隔着玻璃看到它们,的确庞大,几乎占满了一间屋子,堪称守护企业的“门神”。
海南加工企业对罗非鱼的检测,可谓从生到死直至出口一条龙,随时在检测:提前3天从池塘取样,预检合格马上捕捞,运输到厂后进行车检,合格后卸鱼进车间进行加工,生产阶段还要不停地取样进行上机检测。南海网记者计算了一下,这一系列检测走完,检测项目多达十余项。此外,还要进行十余项微生物检测。这么严格的检测过后,罗非鱼才能离岛,驶向54个出口国。
以翔泰渔业为龙头,海南罗非鱼加工企业,大多获得了国际国内食品生产、进出口多项认证,“美国的、欧洲的、中东国家的,都是我们为了出口,必须拿的认证,海南的加工企业每年要为这些国外认证支付不菲金额。”刘荣杰最看重的认证,是我国的三项认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这三大认证是我眼中的金字招牌,海南企业还要更加努力,早日成为罗非鱼行业全球加工标准的制定者,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