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到2019春季全区(地方)地膜回收量达12.77 万吨,地膜回收率为76.04%,实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2018年度农田废旧地膜回收率70%的目标任务。”11月15日,来自全区14个地州市的农业系统和40个农田地膜废旧回收示范县的代表在尉犁县举办的现场观摩会上,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巡视员聂新说。
记者了解到,2019年自治区40个示范县通过800个残膜监测点的检测,亩均农田地膜残留7.74公斤。持续监测显示,2016年到2019年全区地膜残留量持续下降,这充分表明污染持续加重态势已经得到遏制,农田耕作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呈稳步下降趋势,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实现国家和自治区提出的到2020 年全区地膜回收率达到80%的目标,2016年,新疆颁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这标志着新疆农田地膜工作正式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为了加强农田地膜源头管控,强化地膜耐候期、厚度等指标,创造废旧地膜资源化、市场化利用条件,40个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积极开展废旧地膜污染治理试点项目建设,及时总结经验模式,逐步在全区推广应用。各县市围绕地膜回收补贴机制建立、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地膜回收专业合作社扶持培育、残膜回收机械改进和作业补助试点、残膜监测网络构建等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农膜回收行动。为进一步提升废旧地膜加工能力,依托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了一批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和残膜回收网点,实现回收加工企业全覆盖,提高残留地膜基本回收利用效率。
据介绍,目前,新疆已成为全国农田地膜覆盖栽培面积最大省区,地膜覆盖面积常年保持3800万亩以上。每年地膜、棚膜等农膜使用总量大体在20万吨以上,是农膜使用量最多的省区。地膜、棚膜等的广泛使用对促进新疆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和增收发挥了显著作用,农膜已是新疆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但与此同时,由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地膜残留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隐患与现实阻碍。所以,抓好农膜回收利用,已成为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尉犁县棉花种植占主导地位,全县90%以上的耕地种植棉花,棉花收益占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但与此同时,地膜的广泛使用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经调查,尉犁县棉田30厘米深度耕层地膜残留量过高,平均亩含残膜18.984公斤,地膜残留量过高,已导致很多棉田土壤透气性和供水供肥能力极差,产量逐年减少,影响了农民收益。
尉犁县委常委帕尔哈提向记者介绍该县治理农田残膜经验时说,尉犁县在开展残膜回收治理工作中,一是严禁使用标准厚度为0.01毫米以下,且耐候期180天以下的地膜,从生产源头上严格把关。二是在棉花初次中耕时将压边膜去除,以提高秋季回收率。三是加强棉花标准化管理,使辖区棉花成熟期统一。四是积极配合残膜回收机械的生产企业和残膜回收合作社加大残膜回收机械化设备的升级改造,并增加残膜回收机械的数量。通过以上措施,尉犁县农田废旧地膜力争实现回收率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