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条件方面,境内土壤属棕壤土,pH 5.5~6.0,由花岗岩、片麻岩、混合岩等岩石风化而成,表层颜色为暗棕色、棕灰色,中层为棕黄色,下层为黄白色。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49%、微量元素主要含量有铜、锌、铁、锰、硼、钼,表层土速效磷含量平均为1.35mg/kg。土壤上层较薄,一般20~30cm厚,质地较粗,含有较多的粗砂、砾石。
水分条件方面,石柱子村东临鸭绿江,水资源极为丰富,石柱子河和滚子沟河于村中心交汇并贯穿全村,河流总长6km。
气候条件方面,石柱子村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受季风影响,石柱子村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6.5℃,年平均降水量为1 1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400小时,阴雾天气多达150多天,无霜期135天。石柱人参生长季(5~8月)的平均气温为21℃,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石柱人参体内养分的累积。降水丰富,日照少,阴雾多,湿度大,空气相对湿度平均为75%,加之受地理纬度和云雾、地形、植被等影响,极易形成散射光,经常出现“露水阳”天气。石柱子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地貌,有利于石柱人参的生长发育,并造就了石柱人参独特的品质。石柱人参对土壤、水分、气候、光照及栽培管理技术等要求极其严格,非石柱子之山、之土、之水、之气、之特殊栽培而不可得。经实验,异地栽培则会劣变,其形体和药理作用都与正宗的石柱人参相差甚远。2011年宽甸石柱人参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由于石柱人参生长期一般为13年以上,生长周期长,为保护该物种,经辽宁省林业部门批准,每年只限增加参地50亩,同时退下来的参地还林,达到林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历史渊源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石柱子村还是个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地方,山 石柱村石柱人参原产地东有7翁结伴到辽东鸭绿江畔的深山老林里采参,在石柱子村一带发现了许多上等人参,他们把长成的人参带走,小参与参籽则埋在林下栽培,为了以后采参能找到这个地方,就在石柱子村上屯街西的三岔路口,竖起一块2m多高的石柱,同时,在石柱旁还栽了1株榆树,石柱人参由此得名(亦被简称为柱参)。后来,随着采参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安家在此,逐渐形成了石柱子村。 石柱人参具有芦细长、体短灵、膀头较圆,皮老质实,横纹深而细密且主要集中在体的上半部,须细长,柔软,清疏,须根上生有珍珠疙瘩,体形千姿百态酷似野山参,因质好效高而被尊崇,因量少年长而显珍贵,驰名中外,深受消费者欢迎。[2] 品系分类 石柱人参分4个品系,即圆芦、竹节芦、线芦、草芦四种,其 宽甸石柱人参特点如下。
1、圆膀圆芦
参芦的下部无芦碗,大圆膀头,体形美观大方,15年生的长6cm以上。体型婀娜多姿。
2、竹节芦
参芦似竹节状,大膀头,多灵体,是同年生人参中芦头较长的一种。15年生的芦长7cm以上。体型娇美多姿。
3、线芦
芦头细长如线,参体小,15年生的芦长达8cm以上。根重仅有5~10g,产量较低。
4、草芦
芦较粗大,芦碗较多而大,多顺体。15年生的芦长6cm以上,生长较快、产量较高。[2] 品质指标 石柱人参内在品质指标2010年12月,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对13年生石柱人参含量测定的具体指标如下:人参皂甙〔Rg1(C42H72O14)+ Re(C48H82O18)〕总量为1.69%。其成分与野山参极为接近。实测,人参总皂甙含量远远高于一般园参,近代药化证明:宽甸石柱人参含有多种人参皂甙,如:Ro、Rc、Re、Ra1、Ra2、Ra3、Rb1、Rb2、Rb3、Rf20-gle-Rf、Rgl-2、Rhl、20R-Rhl等人参皂甙和抗衰老成份麦牙酚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人参多糖等,特别含有抗癌的单体皂甙Rh2。 药用功效 石柱人参药性较强,栽培13年以上的石柱人参药用价值近似山参。临床研究证明,石柱人参有抗糖尿病、抗衰老和抗癌作用,能有效增强大脑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并具有山参的抗疲劳、抗缺氧、耐低温的药理作用。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柱参协会申请对“宽甸石柱人参”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12年8月3日准予登记。 保护范围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石柱子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1′00″~125°28′00″,北纬40°43′00″~40°50′00″。[4]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AGI2012-02-877。
宽甸石柱人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