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产频道> 寒亭特产> 正文
5

杨家埠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之一,而杨家埠风筝是潍坊风筝的一支独有流派,甚至可以说是主要流派。它与杨家埠年画一样,在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都凭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占有了一席之地,堪称“寒亭名片”。

  溯源

  西杨家埠村是杨家埠风筝的的中心产地,也是潍坊风筝的故乡。明代初年,杨氏家族已开始扎制风筝。至明末,西杨家埠的艺人把木版年画的技艺与风筝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风筝与木版年画成为齐头并进的姊妹艺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西杨家埠已有风筝作坊30余家,年产风筝4万余只,其附近仉庄、三角埠、王家道、仓上等村也开始仿效生产。清末民初,杨家埠一带村庄所扎制的鹤、燕、蝶、蝉及各种人物风筝近百种,无不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仅西杨家埠村就有60余户、200余人从事制作,年扎风筝18万余只。“七七事变”前,每年清明节前后,每逢潍城沙滩二、七大集,杨家埠风筝上市量8000余只,年经销量超过20万只。抗日战争时期,杨家埠风筝受战乱影响,日趋衰落,至潍城解放前夕,风筝的扎制业几乎濒于绝迹。

  新中国成立后,杨家埠风筝的制作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迅速得到恢复。其中哪吒闹海、刘海戏金蟾、水漫金山寺等20余种风筝,已开始销往青岛、济南、哈尔滨等地。在北京、天津、潍坊三家风筝产地鼎足而立的竞争中,潍坊风筝以扎、糊、画俱佳和放飞高稳的特点,独树一帜。1958年,西杨家埠扎制的风筝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先后参加了美、英、日、法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展销和放飞。

  “文革”期间,西杨家埠的风筝扎制业受到极大破坏,年均扎制不足1.5万只。1978年,杨家埠风筝得到长足发展,年扎15万只。1981年已达到抗战前的水平。1984年,杨家埠风筝的扎制达35万只,1986年达50万只。1987年,杨家埠村风筝厂成为国内最大的风筝加工厂,杨家埠风筝年扎制量突破100万只。

  杨家埠风筝的扎制原多为鸟虫与人物类,有着浓郁的乡土风味。经历代艺人不断创新,现杨家埠风筝已拥有300多品种。小不盈尺,放飞时用细线牵动,微风即起;大长数百米,放飞时需8吨载重汽车牵引,四级风以上方能腾空。1982年以来,在国际国内风筝比赛中,杨家埠风筝以造型奇特,形象逼真,色彩鲜艳,起飞平稳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友人。其中,“荷花屏”、“小蜈蚣”、“天女散花”、“友谊花开”、“钟馗”、“包青天”等10余件作品,分别获全国风筝比赛一、二、三等奖和创新、设计奖。1986年,西杨家埠村85岁的风筝老艺人杨同科,积其丰富的扎制经验,创作了长350米,腰径70厘米,共320节的超大型“龙头蜈蚣“,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及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放飞中,使国内外20万观众为之叹服。美国《洛杉矶时报》用一个整版的彩色篇幅刊登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国内外近百家报刊、电台也纷纷作了报道。泰国《世界日报》称“山东杨家埠风筝蜚声中外”。1988年4月,在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有美国、联邦德国、泰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英国和中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协会负责人,一起荐举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

  杨家埠风筝扬名中外,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人士和游人。西杨家埠接待来宾逐年递增。谷牧、贺敬之、朱穆之、郝平南等来此为其题词赞誉。有48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前来参观。1988年9月,民间艺人杨其民应邀参加巴西中国艺术节,进行风筝扎制表演。同年11月党支部书记杨高之应邀赴法国进行文化交流。

  杨家埠风筝正以窗口的作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风筝产品也已由低档,转向中、高档,由内销为主转向外销为主。

  信息来源:寒亭区史志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农林牧渔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5378)
投诉
本文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野鸭(安徽省安庆市)
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行啦,恳请友友们多多补充。
06月16日 16:51
12+1
荸荠(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我嘴巴管不牢,爱吃,还爱吃晕菜,否则饿的不行,没办法。
06月16日 16:58
12+1
黑河(青海省海北州)
两位专家一起直播,讲的知识还挺全面[鼓掌]
06月16日 17:04
6+1
郁金香(陕西省汉中市)
中国人要炒菜,所以食用油和盐的使用量与欧洲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比欧洲人多三五倍正常。其他的,以蔬菜为主肉类为辅对于多数国人来说倒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06月16日 17:11
6+1
牛奶(四川省雅安市)
写的不错,用力顶顶··
06月16日 17:18
8+1
没有更多评论了
推荐阅读
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揭阳·2024-03-05 10:55:043
已经到底了